如何『引導』孩子學習?
如何『引導』孩子學習?
教育的重點在於引導,不在於灌輸。
大家都很認同這這句教育名言,我們應該發掘、啟發孩子的興趣,並以鼓勵的方式,讓孩子主動學習及思考。
但為何只有少數父母能做到引導呢?
我先分享我自己的一個故事,再以孩子學英文為例子。
兩年前,有一次我在家附近的小學操場慢跑,跑了兩圈,因為喘不過氣來,就停下來休息,我的肺活量一直很弱,也沒經常跑,常常就只能跑1~3圈。
操場旁剛好有一位老阿伯,看起來80多歲,他走向我,對我這也是阿伯級的說:『少年吔,你跑得算快喔』,其實我跑得真的很慢,我很不好意思說才沒有啦,我跑得真的太慢了。
老阿伯說:『對你來說,你跑太快了,你這樣跑是不對的。慢跑最好至少跑30分鐘,跑得慢,才能跑得久。跑得久,你的肺活量才容易增加,之後速度自然會增加』。
我覺得老阿伯講的話蠻有道理的,從來沒人教過我這樣,不如來試試吧。
讓大家猜一猜,我之後跑了多久?
在這兩年中,我連續跑最遠的一次:大約是10圈,約20分鐘,就真的喘不過氣來。
我的確有放慢速度,但一直沒照老阿伯所說的:連續跑30分鐘。
如果我想跑30分鐘,我該怎麼做呢?
其實很簡單,就是再放慢我跑的速度。
這麼簡單的道理,兩年了,為何我都做不到呢?
有一天我靜下心好好思考,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在操場跑步時,我覺得我跑得真得太慢了,一起在操場跑步的人,不管是男女老少,我跑得最慢,甚至還輸一些只是快走的人。我內心覺得有些丟臉。
因為我不想丟臉,所以我就不再放慢速度,但結果就是最多跑20分鐘,因為又喘得要命。接著內心產生抗拒,最後我對慢跑的動機越來越弱,尤其從小我就覺得跑步很無聊。
想通後,有一天我下定決定心,直接再放慢速度1/3,結果那一天我跑了40分鐘,而且都沒喘不過氣來,跑完之後還感到全身舒暢無比,我才知道老阿伯的意思。